越前和珠洲是代表北陆地区中世纪陶器的两个著名陶器。 众所周知,越前是一种无釉烧陶,产于福井县南部越前市至牛郡的山区。 它主要生产罐子和壶,其棕色表面上的天然绿色釉让人联想到东名,因此经常与东名相混淆。 珠洲器从 1945 年代开始闻名于世,是能登半岛顶端珠洲市周围丘陵地区生产的陶器。 它主要生产壶、罐和钵,表面呈黑色,乍一看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苏烧。
这两种陶器代表了第三卷中描述的中世纪陶瓷器的三个类别之一:濑户美浓、智器和苏器。 在此,我想再次简要介绍中世纪陶瓷的两种类型,即智器和苏器的分类。 瓷器类型的中世纪陶瓷器是平安时代东海地区生产的灰釉陶瓷器(Shirashi)的后裔,包括(1)灰釉铁釉陶瓷器,如濑户和美浓的陶瓷器;(2)无釉日用餐具,如东海地区山川湾窑的陶瓷器;(3)无釉罐、壶和钵,如东海和渥美的陶瓷器;(4)主要由三种器皿制成的陶瓷器,如东海和渥美的罐、壶和钵。 (4) 在平安时代没有灰釉陶瓷传统的地区,当他们转而使用中世纪陶瓷时,他们引进了真永窑和常滑窑的生产技术,主要烧制三种器皿:罐、壶和钵。 本卷所介绍的越前加贺就属于第四种日式陶器。 苏器类型包括两种陶器:(1) 备前陶器,它继承了平安时代苏器的传统,但在镰仓时代(1185-1333 年)通过氧化烧制变成了棕褐色陶器;(2) 灰黑色陶器,也称为苏器,通过还原烧制而成,它继承了与苏器相同的生产技术。 珍珠器(如本卷中介绍的苏州龟山出土的珍珠器)属于苏器系列的第二类。
第四类日用陶瓷属于下文所述的越前窑和加贺窑,以及分布在北陆和东北地区的新泻县的笹上窑和福岛县的饭坂大藤窑、宫城县的窑。 其中越前、加贺和饭坂的情况将在另一节中介绍,因此我将省略对这些窑场的说明,但我想补充说明一下近年来为人所知的其他窑场的情况。 笹上位于新泻县阿贺野市狼泽,有三座已知的中世纪窑炉。 在笹上村和丰浦村之间的地区已知还有 16 座苏器窑,但没有烧制灰釉陶器的证据。 自 1958 年以来,立教大学文学院的中川茂雄教授等人一直在对这一地区的古窑进行研究,特别是 1972 年在狼泽发掘了两座中世纪窑(《狼泽窑调查》,立教大学文学院考古实验室报告 I,1973 年)。 根据该报告,两座古窑的遗迹都显示出与东海窑相同的窑炉结构,在烧成室和燃烧室之间的边界处有一个分隔柱。 罐和壶的造型和成型技术与东海窑非常相似,特别是在绳轮堆塑的接缝处添加阶梯状花纹的技术可以说是从东海窑直接引进的,与越前和加贺不同。 他们烧制的碗和盘也与常滑相同。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东北窑中宫城县的三个窑场。
其中之一是位于该县南部白石市白河犬宗场字东北的东北窑。
该窑的存在早在 1947 年左右就已为人所知,但直到 1973 年才作为东北地区的中世纪窑而受到关注。 古窑遗迹分为三组,虽然已确认有 20 座窑炉的存在,但由于尚未发掘,窑炉的结构尚不清楚。 目前的一组是出云沼窑,包括 1966 年之后才为人所知的东名市笹町新之浦窑和筑地町熊谷山冢泽东泽窑。 目前已确认存在 52 处古窑址。 窑炉结构与常名越前窑相似,属于地窑类型。 最后一个是 1975 年在大崎市高田发现的三本木窑。 通过 1983 年在东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东北地区的中世纪陶器 ”展览,人们对上述三个窑有了详细的了解。 这三个窑都只生产三种器皿:罐、壶和钵,由于氧化烧制,表面呈棕褐色。
虽然在口沿等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形态上与高宗名的器物相似,被认为属于瓷器系列的第四类。
. 另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古窑址群是福岛县会津若松市的小户窑。 这里有从奈良时代的苏器窑到室町时代初期的中世纪窑等 208 座窑炉,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古窑址群。 其中 36 座是中世纪窑址,但 1988 年以来进行的发掘显示,这些窑址主要属于吉器类型。
接下来,让我们讨论属于苏器系统第二类的中世纪陶瓷。 这类陶瓷器中最著名的是东日本的珠洲器和西日本冈山县的龟山器,但最近人们发现陶瓷生产地在全国各地不断扩大。 各窑址的内容将在另一节中详细讨论,但这种苏器 II 型分布在除东海地区以外的全国各地,在某些情况下(如备前和龟山)与地窑器 IV 型和苏器 I 型相邻,不一定作为一种器型按窑址类型统一起来 苏器并不总是按原型统一为一个器型。 属于苏器第二类的窑址,目前已发掘的只有珠洲窑,其内容尚待概括,但产品类型主要限于罐和臼三种。 即使像珠洲窑那样出土了碗,也只是在生产的早期阶段发现的。
本卷所讨论的中世纪陶瓷主要属于苏器组,即使是属于集玉器组的陶瓷,也仅限于前代没有施釉技术传统的窑址。 这些窑址主要生产日用杂器,釉色极具农民特色。 然而,它们并不都遵循统一的发展过程。
各地的起源条件、发展过程以及衰落和消失的历史都不尽相同。 纵观陶瓷产区,我们可以发现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持续生产至今的窑场,第二类是室町时代中期以后消失的窑场。 第一类包括越前和加贺,但加贺在近代早期转向瓷器生产,与越前、备前和丹波在方面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第二类包括珠洲、龟山、饭坂、大东、笹上和宫城县的窑场。 虽然主要产品同样是日用杂品,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经营年代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以珠洲为例,从富山县大岩二石寺后的经冢中出土的经盒(宁安 2 年)的外容器可以看出,它在平安时代晚期就已经以中世纪陶器起家了。 而且,其产品的分布范围出奇地广,从镰仓时代晚期到室町时代早期,已知它曾从日本海沿岸各地运往北海道,与越前争夺贸易领地。 此外,饭坂大藤位于日本东北部的偏远地区,这不一定是该地区落后的原因,因为龟山位于与备前接壤的备中地区。
东海地区的常龟、渥美和中津川也有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被认为是陶土的性质导致燃料经济性不同。 因此,有人认为这是第一类苏器与第二类苏器之间经济竞争的结果,前者因镰仓时代晚期至室町时代早期需求增加而改用氧化烧制,后者则沿用还原烧制。 第二个问题是日本东部和西部的地区差异。 在延续至今的陶瓷产地中,西日本的信乐和丹波继承了珠式器的生产技术,而备前则继承了苏式器的生产技术,并向中世纪陶瓷转化。 相比之下,日本东部的许多窑场,尤其是北陆和东北地区的窑场,通过引进东海地区的佐纳吉瓷和东名瓷的生产技术,实现了向中世纪窑场制造的转型。 而沿用 “苏烧 ”体系的窑场,如珠洲的窑场,则仅限于东北地区的日本海一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不充分,本卷略去了关东地区被认为属于苏烧第二类的陶器,即埼玉县的龟井窑、群马县的金井窑以及分布在茨城县和千叶县的其他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