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前古窑炉是北陆地区最大的中世纪窑炉,战后不久才为公众所知。 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在该地区几乎唯一的研究者水野左卫门的努力下,人们终于了解了越前古窑的全貌。
越前小山位于福井县南部,以牛郡越前町的白堂和宫崎村的熊谷为中心,成群分布在从城山(海拔 513 米)东麓向越前海岸陡峭倾斜的各小山的南坡上。 东部丘陵是苏窑的分布区,与天王川的西部丘陵有明显的区别,天王川向北流经牛山中部,在织田町向东拐弯,流入南越盆地。 不过,近年来在宫崎村小小原地区发现了一些小越前窑,据推测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末期,现在已经知道越前窑起源于苏烧窑址分布的地区。 除此以外,该遗址的主要部分位于西部丘陵,从南部已知的窑址群有七处:小原窑和增屋窑、熊谷窑、小熊谷窑、茅堂窑和小熊谷窑、柿山窑、织田窑和山中窑。 其中,窑炉数量特别多的窑炉包括熊谷窑的 17 个奥卡米达尼窑和 15 个上平窑,以及偏堂小贺马屋窑的 10 个上大西谷东窑和 15 个西窑(见第 87 页的分布图)。
-越前光洋的产品几乎仅限于三种器皿:罐、壶和钵,只有少数渔具,如陶器砝码是附带烧制的。 罐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尤其是高约 25 厘米的中型罐,有侈口、窄颈、短颈和无颈之分(图 21-25)。 罐口边缘的结构也不一致,有的为圆口,有的为斜口,有的向外折叠,有的呈 “N ”形竖立。 一些大罐的高度超过 60 厘米,罐身厚而颈部窄或罐口相当宽。 后者的肩部通常有两个或四个锻耳。 小罐高约 20 厘米,有短斜颈和部分折叠的口沿,形成单叶口,还有所谓的 “大黑罐”,高 10-12 厘米,肩部有双耳。 这种罐有两种类型:一种高约 30 厘米,另一种高超过 60 厘米。 这两种罐子的口沿都呈 “N ”形,与 “东名罐 ”的口沿非常相似,但即使年代久远,罐子也不会像 “东名罐 ”那样有宽阔的口沿带。 这可能是由于使用的粘土不同。 骏马池的外形也与常龟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内表面装饰有室町时代(1336-1573 年)的梳齿纹和篦子纹。 此外,水罐(图 59)也很少生产。 室町时代晚期,西日本的窑场也烧制茶器,但越前窑场没有这方面的例子。
从小越前窑的生产技术来看,由于窑场位于以花岗岩为基础的新近纪地区,因此使用的粘土是一种砂质粘土,其耐火度较高,含铁量也略高于东苏器分布区(更新世地层)的粘土。 应该说,陶土的选择是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 在罐子的成型过程中,首先在陶轮上制作一个圆形底板,在底板上卷起粘土绳,然后在陶轮上进行二次拉坯,之后用第一和第二刷子调整器皿表面。 有些器皿的底座上有 geta 标记。 大型罐子的制作要经过五到六个阶段的萩烧(hagi-zukuri),这与东名(Tokoname)的制作方法类似,即在底板上卷起宽大的泥绳,晾干后再次连接在一起,但每个阶段的接缝处不像东名那样有一系列印章标记。 器皿的表面用木头调整。 一般来说,小越前壶、罐和钵的特点是在肩部通常绘有一到两道窑痕。 在镰仓时代晚期,其中一些还带有梳状彩绘图案。 原则上,小越前器是用山土制作的,不施釉,但早期施灰釉,室町时代晚期在器物表面刷上铁釉。 室町时代晚期,由于使用了大米粘土,许多器皿呈现黑褐色。
从窑炉的结构可以看出,小越前的烧制技术被认为是放弃了传统技术而引进了常滑的技术。 发掘揭示了许多窑炉结构,包括作者 1965 年在织田町毗堂挖掘的上大西谷东窑 8 号、水野 1973 年在宫崎村奥堂挖掘的奥釜窑,以及 1975 年代挖掘的上笠窑和水上窑。 这是一座大型窑炉,有烧成室和烧成室的立柱,是东海地区用于烧制瓷器的窑炉类型。 由于该地区在之前的时期并不生产日式瓷器,而只生产苏式瓷器,因此可以认为东海的生产技术是在该地区转向中世纪陶器生产时引进的。 特别是早期使用的灰釉和直到镰仓时代中期左右才使用的略带还原性的中性釉,以及从镰仓时代晚期开始使用的氧化釉,都符合常滑陶的风格。
过去,由于越前市安养寺的须陀冢出土了须陀瓮,越前窑的位置和年代一直不明确,但根据作者去年发掘的牛郡越前町小原上笠古窑址的内容,该窑位于须弥窑的分布区内,根据窑炉的热残磁方位测量,其年代为 12 世纪晚期。 根据热余磁方位角测量得出的窑炉年代表明,这些窑炉是在 12 世纪后半期,即平安时代末期,从苏器窑炉转变为中世纪越前窑炉的。
中世纪越前窑按年代可分为六个阶段:I 平安末期–镰仓初期、II 镰仓中期、III 镰仓后期–南福町、IV 室町初期、V 室町中期和 VI 室町后期(见第 108 页的年代图)。 由于篇幅所限,有关这些转变的详细情况就不一一介绍了,但我们很乐意向您推荐《古代和中世纪的手工业、陶瓷业和北陆的发展》(《日本考古学》,历史时期,川出书房新社版)。 越前窑的贸易范围之广令人吃惊,西至京都北部,南至岐阜县伊比郡山区,向北经海路远至北海道函馆地区。
加贺是近几年突然崛起的陶瓷产区,一般人可能还很陌生。 早在 1940 年,已故的松本佐太郎就在他的著作《Hon Kutani》中提到了石川县南部中世纪陶瓷器的生产情况,但相关研究直到战后才取得进展。 1969 年,上野阳一先生等人在建造加贺扶余国时对小松市二胜桥町 1 号窑和小松市那矢町那矢町 1 号窑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掘窑体明确了加贺古窑作为中世纪陶窑的地位。 这次调查显示,窑炉结构是与常滑窑和越前窑类似的瓮器类型,在烧成室和烧成室的边界处有一个分隔柱,产品主要是与常滑窑类似的罐和臼器(上野阳一,《加贺古陶Ⅰ:关于加贺中世纪陶器》,金泽大学海洋与环境研究所报告第 5 号,1973 年)。 随后,1973 年,在进行上述第二阶段乡村工作的同时,对那矢町大天谷的两座古窑进行了调查,并对整个地区的分布进行了调查,最终确定了加贺古窑的轮廓。
加贺古窑的分布区是位于小松市粟津町和加贺市松山町之间、面向芝山泻湖的平地上海拔约 50 米的低矮丘陵。 这些山丘自甲文时代末期起就是苏器的产地,近代早期的松山窑就建在山丘的南端。 中世纪的加贺窑群落分布在山丘南侧面向小山谷的斜坡上,目前已知的有奥谷、滩谷大天王谷、小天王谷和神谷子群落的约 30 个窑址。 这些古窑包括从平安时代末期(那谷窑 1 号)、镰仓时代(大天王谷窑)到室町时代(神谷窑)的各个时期的窑炉,据估计,这些窑炉在桃山时代被转移到了西边加贺市的佐久美窑。 直到江户时代初期,西南部大圣寺河对岸的助坂窑发展成为久谷窑,该地区的陶瓷业一直在小规模生产瓷器。 对加贺光洋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不过,他们使用细粒度的优质粘土,生产出了东名式的罐和壶、越前式的钵和盆,以及水罐和其他物品,其口部制作与濑户的相当相似,而且他们生产的陶器比越前的质量更好。 小松 Karumi 中世纪墓地和能见郡辰之口的长泷经冢只出土了少量文物,因此整体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